
近期,农业领域掀起一股跨界热潮,格力、中铁等行业巨头纷纷投身其中,格力宣布用智能装备为农业生产赋能,打造数字化闭环;中铁则在多地连片开发现代农业基地。这一现象的背后,是国家7万亿资金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布局,一场改变传统农业面貌的“战争”已然打响。而众多科技企业纷纷涉足农业,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。
科技企业投身农业的原因
国家战略导向与政策扶持
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,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布局。按照国务院规划,2024-2027年,乡村全面振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,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会迈向新台阶。据估算未来5年重点领域投资需求超7万亿元,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明确的战略规划,为企业指明方向。多年来中央“一号文件”持续聚焦“智慧农业”“精准农业”,对无人农场项目、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予资金支持,在土地流转、金融贷款等方面也出台优惠政策,为企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。例如中铁十四局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承包1.45万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,展示了央企在农业领域的资源整合与科技创新能力。
寻求新增长点与分散风险
部分传统行业发展遭遇瓶颈,市场趋于饱和,竞争异常激烈,增长空间受限。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,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,需求稳定且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,市场潜力巨大。企业跨界农业,能够拓展业务边界,丰富自身业务布局,分散经营风险,开辟新的利润增长路径。以格力为例,其在工业领域发展成熟后,进军农业开发预制菜装备和农产品保鲜设备,既满足预制菜市场快速增长需求,也为企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。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,未来几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,这为格力等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趋势
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物联网、5G、AI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不断成熟,这些技术与农业的融合成为趋势。科技企业拥有技术研发和应用优势,将这些技术引入农业生产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,能够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、提升农产品品质。比如华为用5G+AI种地,实现亩产飙升15%;阿里利用AI种番茄,实现温度、湿度全自动控制,不仅提升产量,还节省人力成本。巨头们通过技术创新,能够在农业领域抢占技术高地,争夺农业技术话语权,推动农业产业变革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5年农业科技市场规模破两千亿,成为资本的新宠,这也促使更多科技企业加快布局农业领域。
农村迎来的发展机遇
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
科技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设备,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、自动化。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、气候状况、作物生长等信息,为精准种植提供数据支持;无人机用于播种、施肥、喷洒农药,北斗导航实现无人耕作,极大提高生产效率。例如,阿里云ET农业大脑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,帮助农民科学决策,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。数据显示,采用智能化管理的农田,平均产量可提高10%-20%,这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,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产业融合发展
企业凭借资金、技术和市场优势,整合农业上下游产业链,推动农业与加工、物流、电商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;完善冷链物流体系,减少农产品损耗;搭建电商平台,拓宽销售渠道;开发乡村旅游项目,挖掘乡村多元价值。像山东临沂市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,由政府补贴、民间资本投资,集农业生产、加工、旅游等产业于一体,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。据统计,该公园运营后,周边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30%以上。
人才与资金流入
科技企业进入农业领域,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建设,包括农业技术专家、科技人才、管理人才等,为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。同时,大量资金流入农村,除企业投资外,还带动金融机构对农业项目的支持,解决农村发展长期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,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、建设农业设施、发展农村产业等。例如,某金融机构为农业企业提供低息贷款,助力其扩大生产规模,带动周边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。
农民增收与就业机会增加
一方面,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,还可在企业投资建设的农业项目中务工,获得工资收入,部分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,增加财产性收入。例如山东农民流转土地给中铁,租金、务工加分红,年收入超过8万,大幅高于自己耕种收入。据调查,土地流转后,农民平均年收入增长了2-3倍。另一方面,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如农产品加工、电商运营、乡村旅游服务等,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,解决就业问题。某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农村后,为当地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,有效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。
国家7万亿投入以及众多科技企业跨界进入农业领域,为农村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。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挑战,如小农户难以适应机械化和技术变革、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协调等问题,但总体而言,这将推动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、智能化、产业化方向大步迈进,实现乡村全面振兴,书写农业发展新篇章。